7月13日上午,第八届智慧农业创新发展国际研讨会在东校区新图书馆报告厅举行开幕式。农业农村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主任邓小明、大数据发展中心数据管理处处长郭琳,党委副书记王勇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院长张漫主持开幕式。
王勇代表学校向出席开幕式的领导、专家表示欢迎。他指出,近年来人工智能革命正在推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让智慧农业迈入人工智能大农业新时代,智能农业技术正在极大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业现代化和智能化发展,促进越来越多的农业场景正在向智慧迈进,也带来前所未有的便捷和机遇。
2025年,中国农业大学将迎来建校120周年“双甲子”校庆,中国农业大学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正在向具有中国特色、农业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迈进,中国农业大学热诚欢迎国内外有识之士来到这片美丽校园。
邓小明在致辞中表示,智慧农业创新发展国际研讨会已拥有10年举办历史,众多国内外知名专家前来参会,主办方非常具有前瞻眼光。邓小明还指出,智慧农业是农业新质生产力高速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对推动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十四五期间,农业农村部和科学技术部部署了一大批科技计划和重点研发项目,将大力推动智慧农业和农业农村数字化创新工作开展。
郭琳在致辞中表示,应当坚定智慧农业始终服务于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方向,应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农业数字化的难点、卡点、痛点,坚持自信自立、守正创新、胸怀天下,一方面努力提升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继续加强合作,助力推动全球农业农村发展的数字化和现代化。郭琳指出,应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数字乡村发展。智慧农业涉及政府部门、农业生产经营者、社会化服务组织、数字化企业等多元化主体,应该从构建有力政府和有效市场的角度,建立健全配套的政策法规、管理制度和市场机制。
开幕式上,还发布了“神农大模型2.0”。“神农大模型2.0”相较于“神农大模型1.0”,实现了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不仅包含农业知识问答、农业文本语义理解、文本摘要生成、农业生产决策推理等核心功能,更在支持图像、声音、视频、文件等多模态交互、智能化推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从技术上看,“神农大模型2.0”在知识图谱、向量数据库、检索增强生成等常规大模型技术基础上,在多模态编码器、多模态投影等方面进行了创新。
技术的更新迭代促进了神农大模型2.0功能的全面提升,同时发布了“神农·固芯”育种大模型、“神农·筑基”种植大模型、“神农·强牧”养殖大模型及“神农·问穹”遥感气象大模型,能够服务于育种、种植、养殖、遥感和气象等农业多场景的实践应用。在应用中引入了多智能体的设计思路,实现农业物联网、传感器、农业智能装备与大模型的互联融合,进一步提升了现代农业智能化控制与决策的效率。
开幕式上,大会名誉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汪懋华,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河子大学教授陈学庚,国际农业与生物系统工程学会(CIGR)主席、日本东京大学教授Ninomiya,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教授张乃迁等国内外著名专家向大会作特邀主题报告。他们的报告涵盖了智慧农业领域信息感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慧化、智能化等科学热点,具有前沿性和前瞻性。
下午,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教授Naiqian Zhang,中国农业大学智慧农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李民赞,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教授朱艳,希腊雅典农业大学教授Nikolaos Sygrimis,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董大明,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Yang You,比利时根特大学教授Abdul Mounem Mouazen,美国阿肯色大学教授Yanbin Li,韩国忠南国立大学教授Sun-Ok Chung,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教授Ning Wang,孟加拉国农业大学教授Chayan Saha,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教授Mohammed Kamruzzaman,上海联适导航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马飞等来自国内外18位著名专家学者向大会作特邀报告。他们的报告涵盖了智慧农业关键技术、创新应用和未来发展趋势,展现了智慧农业在提高生产效率、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会议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有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新动力,推动了国际智慧农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为全球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支持。
2024年智慧农业创新发展国际研讨会由中国农业大学主办,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承办。会议汇集了国内外智慧农业研究领域世界顶尖专家和知名学者以及智慧农业信息化产业领域领军企业家共同参与,旨在进一步推动智慧农业的创新发展。在为期两天的研讨会中,国内外专家学者将围绕农业传感器与智能装备、数字渔业、农业人工智能、农业大数据和农业农村新能源等领域话题展开交流研讨。此外,涉农高校信息领域书记院长还将举行圆桌会议。
供稿: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供图: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编辑:马文哲
责编:孟祥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