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庆翔:像蜡烛一样,将光亮洒满青年成长的大道,把余热奉献给关心下一代工作育人事业

人物素描:孟庆翔,68岁,学校关工委副主任、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关工委副主任,原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分党委书记。

“关工委的工作让我越活越年轻”

孟庆翔与中国农业大学关工委结缘已有20个年头,而真正用大部分时间从事这项工作却是退休以后的事儿,至今也有6年时间。无论是20年还是6年,孟庆翔表示,关工委的工作越做越有兴趣,越做越有意义。“记得2003年9月,当时我任职动物科技学院分党委书记,有一天学校党委副书记唐运新老师在路上遇见了我,他当时对我说,学校已经恢复成立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简称关工委),你是学院的分党委书记,请你多关注一下关心下一代这项关系到青年学生和年轻教师成长的大事。”从那时起,孟庆翔的脑子里就多了一根弦,时刻记着关工委的工作不仅是基层党委的工作,而且每个党员都有做好这项工作的责任和义务。

退休后,孟庆翔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关工委工作。2016年6月,他从原来的教学科研岗位退休,随后投入到中国农业大学关工委和动物科技学院关工委的工作中。在工作中,他尽自己所能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一些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我们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总书记的要求是我们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遵循。几年来,孟庆翔通过走访部分青年教师,跟一些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教师座谈,倾听他们对当前社会发展的看法,了解他们的心声和诉求,找到了基层关工委工作的突破口。他利用多种机会,讲解新时代党和国家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而实施人才强国的战略,强调大学生和青年教师在实践中锻炼成长、磨砺成才的重要性。“回望从事关工委的工作,让我深刻感受到关工委工作的重要性,她是关系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人才的关键。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与希望,也是我们党的事业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状况、身体素质和劳动观念,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关系到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好。”在与青年学生和青年教师一起交流和学习的过程中,孟庆翔看到了年轻一代为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不懈努力的决心和希望。“我自己也感到信心倍增,越活越年轻。”

关工委工作是件快乐的事

孟庆翔把关工委的工作当成是一件快乐的事业来做。在孟庆翔的参与指导下,动科学院关工委首创特色育人工作“暖·信箱”,致力于帮助内向和不善于表达的同学。自创立以来“暖·信箱”累计收到线上线下信件40余封,孟庆翔老师亲自回复信箱中需要帮助的青年学子们,“祝你早日走出人生低谷,找回属于你的自信,不断走向成功!”、“希望我的这些想法能够给你一些启发”,句句熨帖的话语如春风般抚摸着青年学子迷茫的心灵。

他坚持理论学习,不断提高理论和政策水平,在关工委工作中创新思路,为学校青年师生的成长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坚持“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理论学习,聚焦铸魂育人工作。结合学校、学院实际,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组织全校师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引领学生回顾百年征程,重温百年初心。开展“学党史知院史,强化使命担当”主题讲座,带领学生了解中国农业大学的红色传统,分享动物科技学院历史上的先行者与老科学家的红色故事、育人故事。积极参加学院每年举办的“青椒荟”,引导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勇担使命,通过实践锻炼提高育人能力。作为动科学院特邀党建组织员,他累计讲授党课20余场,指导青年干部党建工作10余人,学生入党谈话30余人。通过多种方式帮助青年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坚持“实践育人,笃行中砥砺青春”实践育人,引领青年师生成长成才。孟庆翔致力于提升农大学子的实践创新能力,举办“奔跑吧动科青年”实践育人冬奥主题打卡活动,让同学们感受冬奥魅力、展现青春风采。他积极指导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学生谋发展、搭平台、找资源,邀请学校团委、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校关工委的老师们亲自为学院学生开展就业和创意大赛等多方面指导、提供思路和帮助,他指导完成的国家级创新项目“家禽在伴侣动物产业的饲养繁育应用与推广”如今已经成功完成了中期答辩工作。

坚持“爱心雨露,润物无声”春风化雨,关怀青年师生身心健康。孟庆翔一直关心青年师生的身心健康。他积极投身于学校特色育人项目“暖亭行动”,每次在值班时他都主动要求多排一些自己的班,让自己多做一些,多参与一些,累计与学生谈话600余人次。

学校的心灵花园,林荫大道上都有孟庆翔和同学们亲切交流的身影。

立足“信远·笃行”工作室助力关工委实践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心有所信,方能行远”,这就是中国农业大学关工委2020年12月挂牌成立“信远·笃行”工作室名称的由来。

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在孟庆翔老师的带领下努力学习和探索实践育人的新途径,通过“信远·笃行”工作室这个平台,以实践育人为初衷,充分发挥“五老”的作用与优势,引导和教育青年学生和青年教师更多地参与社会实践,适应服务乡村振兴主战场的现实需求,不断提升实践能力和强化劳动育人观念,增强服务乡村振兴、服务产业和服务农民的能力。利用各种机会讲解实践育人的意义。针对多年来大学过度关注SCI论文而忽视实践教育的实际,利用本科生、研究生入学教育的机会,对学生和青年教师开展实践育人意义的专题讲解。孟庆翔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为动科学院“科学畜牧,阳光动保”暑期社会实践小队成员专门开展了2次专题培训,讲授肉牛的相关知识,他风趣的语言和贴近生活的举例,让大一的同学们对畜牧产业及畜牧产品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坚定了学农、爱农、强农、兴农的信心,也得到不少青年教师和学生的积极评价。

建立生产实践基地。利用老教师社会阅历丰富、行业知名度高的特点,延续他们退休以前的工作基础,将他们过去曾经合作的农场和畜牧场,打造成培养学生和青年教师劳动与实践技能的生产实践基地,为青年教师和学生的实践锻炼打下基础。2023年,工作室就有8位老教师在北京、河北、山东、内蒙古重庆等地建立了涉及肉牛、肉羊、马、牧草、有机肥、食用菌等的生产实践基地6个。

带领和指导学生和青年教师在实践中成长成才。乡村振兴作为党和国家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制定的宏伟战略,也是“信远·笃行”工作室助力发光的重要平台。孟庆翔和老教授们发挥“五老”多年以来积累起来的经验和技能优势,组织毕业生和部分青年教师,重点对于农村返乡创业青年、退伍军人、劳动能手等开展不同形式的养殖和种植技能培训。 2021年在新冠疫情大流行的情况下,工作室有10几名老教师举办了各种类型的线上线下技术培训12场次之多,参训人员达500多人。

对于工作室的未来,孟老师有哪些思考呢?他认为要建立工作室“公众号”。利用这个公众号和新媒体工具,传播先进的实践育人的理念和实用的科学知识与生产技能,努力把工作室建成学校学生和青年教师实践育人的一个重要平台。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产业振兴做实事。计划组成“五老志愿者服务队”,带领青年教师和学生志愿者深入有需求的乡村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把乡村振兴的工作做细做深做实。遴选和编写一些农村科普读物,以满足农村不同阶层读者的技术需求。

放眼未来,培养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说,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孟庆翔在调研中小学生的现状时发现,在中小学生的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是劳动教育,而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需要有一套比较合适的教材作为参考。为此,他认为关工委老教师有责任有能力编写一套农事劳动读本,为学生所用。他的建议得到了北京教育系统关工委领导的认可,于是,在北京教育系统关工委的组织下,首批6本适于中学生农事劳动教育的参考教材正在编写之中。其中,由孟庆翔领衔主编的农事读物《牛》也在编写计划之列。

针对我国肉牛生产领域中人才匮乏的问题,作为老一辈肉牛科学工作者,孟庆翔提出应当在农林类高校和科研院所中发现和培养一批青年领军人才。他的建议很快得到了中国肉牛产业发展协同创新平台的支持,在这个平台的指导下,由中国农业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国农业大学肉牛研究中心和北京中农大创新研修学院联合发起,创立了“牛之梦”全国肉牛产业青年论坛平台。2024年6月21日,首届“牛之梦”全国肉牛产业青年论坛在河南省商丘市举行。来自中国农业大学、青海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北京农学院、山西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延边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的教师、研究生和部分全国肉牛头部企业的董事长等60多人参加了青年论坛。

青年教师和研究生: 孟老师的教诲让我们终生受益

中国农业大学草业科技学院博士后刘月表示,来学校动科学院从读研到完成博士后研究的7年间,孟老师给我人生方面很多指导,使我坚定了未来从事科研事业报效祖国的信心。临近博士后出站即将奔向工作岗位之际,特别感谢孟老师对我学业、生活以及就业等多方面的关心、指导与帮助。

“自从来到中国农业大学读本科和硕士以来,就多次听孟老师给我们讲,要把个人理想融入社会理想之中,在为实现社会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动物科技学院博士研究生赛米江说,孟老师也经常教导我们要深入社会,增强动手能力,了解畜牧产业需求。“孟老师的教诲让我找到了人生的奋斗坐标。”

动物科技学院青年教师吴浩副教授,作为孟老师的研究生留校任教以来,一直以老师为榜样教育自己的学生。“吴浩表示:孟老师经常教导我们,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首先要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其次是修身立德,注重个人品德修养,学习好知识和本领,增强自身素质;第三是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第四要培养强烈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勇于担当;第五要终生学习,求新求变,不吃老本;最后是要有一颗敬畏和感恩的心,认识自己的不足,尊重他人,感恩周围的人和事物,以赢得他人的支持和认可。吴浩对记者说:"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我自己时刻铭记在心,终生受益。"

孟庆翔老师在平凡的岗位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关心、引领、助力青年师生的成长,从教几十年初心不改,仍像蜡烛一样,将光亮洒满青年成长的大道,把余热奉献给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的育人事业。

记者:特约记者 潘彩清

编辑:马文哲

责编:范晨辉

分享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