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东
日前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2025年经济工作,明确提出“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强调要“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在随后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积极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壮大县域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这一重要部署,指明了县域富民产业的发展方向,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实现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关键是要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县域富民产业主要指根植于县域范围,充分依托本地的资源条件,比较优势明显、带动能力强、就业容量大,能够显著推动县域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产业。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是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的重要抓手,也是加快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关键举措。近年来,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为广大农民打开了致富之门。例如,陕西柞水的木耳产业、山西平遥的文旅产业、山东曹县的汉服产业、浙江乐清的电气产业,都是从当地的资源禀赋出发打造的县域富民产业,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各地新建40个、续建51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全产业链产值超100亿元的集群139个、超500亿元的14个、超1000亿元的3个,实现从业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提高4000多元。接下来,要在促进县域富民产业提质增效上继续发力,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共同富裕。
优化产业布局,培育强县、富民的优势产业集群。建设产业集群是促进县域富民产业提质增效的关键举措。要做好统筹规划,依据县域的空间特点、发展水平和各类要素,遵循“宜县则县、宜镇则镇、宜村则村”的规划原则,全面提升县域富民产业的空间布局,加快形成以城带镇、以镇促村、城镇村协同的产业联动格局。要大力实施“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一县一特”等强县富民工程,集中资源和力量建设一批特色鲜明、规模适中、带动力强的县域优势产业集群。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增强产业集群发展韧性。通过促进产加销贯通,贸工农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完善产业链条,实现产业增效、产品增值、就业增加,在强化县域富民产业集群发展韧性的同时,丰富农民增收渠道。例如,河北县域特色产业积淀深厚,经过持续培育成长出一批立县兴县的特色产业集群。据统计,截至2023年年底,河北特色产业集群营收总额突破4万亿元,形成县县有集群的发展局面。近些年,为进一步壮大县域富民产业集群,河北还积极推动企业智改数转、延链补链、模式创新,为当地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活力。
立足地域实际,打造强县、富民的特色产业品牌。推动产业品牌化发展是促进县域富民产业提质增效的重要方面。要依托本地的资源禀赋和优势条件,科学确定县域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形成产品的差异化优势,确立县域富民产业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要按照“有标采标、无标创标、全程贯标”要求,培育县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通过品牌名称、标志设计、广告宣传等手段宣传推介,树立独特的品牌形象,培育品牌文化,切实提升县域富民产业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例如,浙江三门依托当地资源条件,长期深耕冲锋衣产业,注重产业品牌建设。当地政府成立了冲锋衣工作专班,在引导企业以品质强品牌的同时,还支持企业通过举办设计大赛、聚焦时尚品牌孵化、发力品牌联营等方式,不断扩大“中国冲锋衣服装名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多措并举助推三门冲锋衣产业从代工走向品牌化,并且逐步打开国际市场。
强化要素支撑,构建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的保障体系。促进县域富民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人才支撑和服务保障的协同作用。在科技支撑方面,建立县域富民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形成政府、高校、企业联合研发和应用协作机制,推进县域富民产业提质增效。在人才支撑方面,加快实施县域富民产业人才支持计划,精准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加强本土人才培养,同时注意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让各类人才尽展其长。在服务保障方面,各级政府要建立高效、便捷、规范的产业发展服务体系,在资金、土地、配套设施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助力县域富民产业发展壮大。例如,江西资溪出台一系列政策加快面包产业发展,打造“中国面包之乡”。在科技和人才方面,推动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挂牌成立培训学院,让技术研发和人才供给跟上面包产业发展需求。在服务体系方面,不仅创新面包工业园区的发展模式,不断完善配套设施,而且还推出“资溪面包贷”等金融产品,设立2亿元面包食品产业发展基金,支持企业数智化改造,推动产业发展壮大。
(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责编:刘铮